居民身份证能够在异地进行办理,这对于民众而言是极为便利的事情,然而在推行这项政策的时候,遭遇了许多困难,各地公安部门是如何应对的?
上海全面推行
今年4月26日起,上海开始全面推行居民身份证异地办理,居住在上海的居民都可以申请,这其中包括持有少数民族文字身份证的新疆居民、西藏居民、内蒙古等地居民 。自去年7月1日开始试点后 ,再加上本地居民的证件申领 ,上海制作的证件数量接近74万张 ,而原来一年的制证量还不到50万 。如此庞大的办证量给派出所窗口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。
窗口压力解析
上海有一千多万来沪人员,他们按照公安部的要求开展异地办理身份证业务,这使得派出所窗口的工作压力增大,上海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办公室的刘奇提到了这种情况,为了应对这一状况,在异地证件审核环节实行了无纸化操作,还专门派出人员与各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对接,以此来保证办理速度。
办理条件难题
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田林新村派出所民警黄超表示,居民在上海办理异地身份证,需要有长期居住证。如果身份证丢失后再去办理居住证,就会陷入死循环。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办理居住证需要身份证,但是身份证丢失后就无法办理,这是办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现实难题 。
广东分流举措
广东推出了供本地户籍居民24小时自助办理身份证的设备,该设备能通过分流,把窗口资源留给异地办理的居民,此外还延长了办理时间 。广东省公安厅治安管理局户政处副处长吴斌表示,接下来要完善自助办证设备功能,并且把异地办理业务也纳入其中 。
数据审核难题
广州市公安局海珠分局综合办证中心有一位户籍民警,名叫张雪君,她指出,最大的难题在于数据审核签发,要将数据传递至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,使其进行审核签发,之后再上传到省公安厅,而且还得与广东省公安厅对接,这涉及两地公安部门的数据对接,整个流程办理下来需要60天,这需要受理地和户籍地高效配合。
信息核对工作
辽宁辽阳是试点地区,这里已完成了对百分之八十户籍人口信息的核对工作。民警表示,信息校对是全国全面推行异地办理的重要前提,只有系统身份信息准确,居民在各地办证才能顺利,而且这也是最为繁琐的准备工作。
然而,经过一年的试点,出现了一些状况。全国异地制证系统无法按照受理地进行分拣,导致分发遇到了困难。本地户籍人员在异地办理证件时,本地受理系统不会显示办证的信息,存在重复办证的可能性。在7月1日全面受理之前,各地会针对这些状况对系统进行最后一次升级调试。大家认为身份证异地办理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?不妨在评论区说一说,顺便点个赞,分享给身边的人。